为加深学前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对话与探讨,共同推动学前教育质量迈向一个新的台阶,2019年11月18-20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大分中心共同承办的“2019年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学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上海市教委托幼处副处长王纾然,分别到会致辞。来自海内外的学前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等70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我校71886a必赢副院长黎平辉教授参加会议并在分论坛上做了主题报告。
2019年11月18日,大会于上下午共举行了4场主旨报告。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授、牛津大学教育学院荣誉研究教授Marilyn Fleer作了题为“STEM游戏世界:一种支持高质量游戏、学习和发展的实践模式”的首场主题报告,重点讲述了其“概念性游戏世界”是如何将游戏和认知相结合、以促进0-3岁婴幼儿STEM教育的发展,并展开探讨了“概念性游戏世界”的五大特色。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教授、伦敦大学学院基础教育教师教育负责人Clare Brooks作了“‘质量’为何?——对早期教师教育领域“质量”共识性理解之追问”的第二场主题报告。Clare指出“质量话语”非常复杂,是一个需要不断展开对话、并提出“正确问题”的过程。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骨干研究院人类科学系小玉亮子教授作了“测量时代的早期教育质量评价”的第三场主题报告。小玉教授在分析了测量时代的特征及质量观多样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英国、德国等国与日本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在评价形式、评价主体等方面的差异,并结合实践提出了“什么才是有价值的?”等关键问题。多伦多大学安大略省教育研究所应用心理学与人类发展系Rhonda Martinussen副教授作了题为“早期儿童教学法的演进:自我调节、语言及情感社会能力”的主题报告,重点介绍了影响儿童早期学习的关键因素——自我控制能力,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高水平的大会主旨报告紧扣学前教育质量评价这一议题,既有观念引领、价值反思,又有实证研究、支持策略,引起了全场与会者的高度共鸣,反响热烈。
2019年11月19日,大会进行分论坛报告,聚焦“政策与标准”“课程与环境”“儿童与教师”“游戏与学习”“社区与家庭”“3岁以下托育服务”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我校教师黎平辉教授在论坛上做了“从‘私性’到‘公共’精神:当代儿童家庭教育变革思考”主题报告。他提出: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以“私性”意识为特征的传统儿童家庭教育,无论内容还是方式均已无法应对社会变化所带来的新要求。因此,从国家政府到家庭个体,都必须顺时而动,以加强“公共”精神建设为导向,针对儿童家庭教育做出相应的变革,方能真正提高儿童家庭教育的实效,发挥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功能。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教师的共鸣,也让省外同仁初步了解了我校教师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情况。
2019年11月20日,大会组织与会人员参观了上海市静安区安庆幼儿园、上海市黄浦区荷花池幼儿园、上海市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等一批国内知名幼教机构。与会人员见识了沿海发达地区学前教育办学的先进经验及其高质量,从实践层面增进了对当前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问题的认识。
文/图 黎平辉 审核/刘红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致辞
黎平辉在论坛上做主题报告
黎平辉参加会议
黎平辉参观上海市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